一、人设造假型:演得越真,流量越狠
在网红江湖中,人设早已不是新鲜词,但它背后的操作却越来越“魔幻”。你以为的“励志博主”,可能从未凌晨四点起床;你追随的“富二代人设”,或许连信用卡都在分期还款。这类网红上榜的理由简单到令人发指——靠编,且编得越离谱,越容易火。
典型案例是一位以“北漂十年逆袭CEO”成名的博主。视频中她总在凌晨晒加班、吐槽创业艰辛,粉丝感动到集体泪目。直到某天前员工爆料:所谓“公司”是临时租的共享办公室,镜头里的“团队”是日结兼职演员,连爆款产品都是贴牌代工。更讽刺的是,她真正的收入来源,是教人《如何靠人设月入10万》的付费课程。
这类操作的底层逻辑堪称“心理博弈大师”:大众渴望看到逆袭剧本,那就批量生产;网友追求真实共鸣,那就把细节演到以假乱真。甚至衍生出“人设定制服务”——有团队专门帮网红设计出身、经历、口头禅,连“偶然被拍到的生图”都是策划好的街拍。
为什么如此荒诞却能持续上榜?算法和人性一同“助攻”。平台流量偏爱冲突感和戏剧性,而观众往往先情绪上头而非理性判断。当“揭开网红真面目”本身成为新流量密码,造假者反而因被骂而再火一轮——黑红也是红,骂声也能变现。
二、黑红营销型:越骂越火,底线成垫脚石
如果说人设造假尚属“暗中操作”,另一类网红则直接把“找骂”当作职业规划。从刻意发表争议言论到策划低俗剧本,他们深谙“负面流量也是流量”的丛林法则,而上榜理由往往是——突破下限的速度够快,狠活够多。
比如某网红凭借“直播喝酱油”“生吃冰块”等迷惑行为迅速圈粉百万。当大众批评其低俗时,团队反而兴奋:“吵上热搜了!今晚直播人数翻倍!”更极端的案例是故意挑起性别对立、编造地域歧视段子,甚至自导自演“被家暴”剧情。评论区越炸,商务合作报价越高。
这类现象的可怕之处在于“劣币驱逐良币”。当认真做内容的小博主播放量停滞不前,而猎奇者靠审丑文化日进斗金,更多人会选择加入这场无底线竞赛。有M机构直言:“黑红套餐比优质内容孵化快十倍,我们先骂火再洗白,性价比极高。”
但反噬从未缺席。某情侣网红靠互撕剧本收割流量,最终假分手演变成真互揭老底,双双被封号;另一炫富博主因虚假宣传被消费者联合起诉。可惜的是,封号未必是终点——换个平台重操旧业者大有人在,而网友的记忆往往只有七天。
结语:流量狂欢下的理性觉醒网红世界的荒诞剧仍在续播,但观众已开始悄悄进化。越来越多人用“举报”代替围观,用“取关”对抗炒作。或许某天,当算法不再偏爱猎奇,当大众厌倦虚假狂欢,“真实”才会成为真正的流量密码。在此之前,别忘了:你的每一次点击,都在决定下一个热搜的底色。